虎门炮台旧址(南沙)

遗址介绍


大角炮台:位于南沙区南沙街道,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是虎门海防的第一重门户之一。遗址仅存垛墙,但从残存的遗迹中,依然能感受到它当年的雄伟气势。

蒲洲炮台:位于南沙区南沙街道鹿颈村,始建于清光绪五年(1879年),是虎门炮台的一部分,见证了晚清时期海防建设的历史。

上横档炮台:位于南沙区南沙街道南北台社区居委港前大道以东的虎门水道上的上横档岛,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清光绪十年(1884年)重建。岛上现有后膛炮池八处及兵房、官厅、库房、坑道和鸦片战争时炮台遗址等,是虎门炮台现存的主要部分之一。

下横档炮台:位于南沙区南沙街道南北台社区居委港前大道以东的虎门水道中间的下横档岛,始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现保存有9处后膛炮炮池,是虎门炮台现存的主要部分之一。

大虎炮台:位于南沙区黄阁镇小虎村大虎山岛,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1841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虎门海战时,被英国侵略军占领破坏,1843年重建,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再次被毁,后遭废弃。

景点特色:

虎门炮台旧址(南沙)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如鸦片战争、抗日战争等,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

炮台遗址保存了清代海防设施的实物遗存,包括炮台基础、兵房、库房等,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景区内自然风光优美,珠江口水域辽阔,与炮台遗址相互映衬,形成了独特的景观。

游览必到:

上横档炮台和下横档炮台:这两个炮台是虎门炮台现存的主要部分,游客可以在这里看到清代炮台的遗址和后膛炮池,了解当时海防设施的布局和功能。

大虎炮台:作为虎门海防的第三重门户,大虎炮台地势险要,游客可以在此感受其在海防中的重要地位。

典故与历史:

虎门炮台是鸦片战争时期的重要海防工事,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用于抵御英国侵略军的进攻。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炮台多次遭受英军攻击,守台将士们凭借着简陋的武器,顽强抵抗。

抗日战争期间,虎门炮台的将士们不畏强敌,奋勇还击,成功击退了日舰多次进攻,为保卫广州立下了汗马功劳。

游览价值:

虎门炮台旧址(南沙)是研究中国古代海防体系和军事防御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它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重要场所,通过参观炮台遗址,公众可以直观感受当年海防将士的英勇事迹,深刻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忧患意识。

历史沿革


虎门炮台(南沙部分)的建设始于清朝康熙年间,历经多次战争破坏与重建: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横档台建立。

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大虎炮台建立。

清道光十年(1830年):大角山台建立。

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水安台、巩固台和两道拦江铁排建立。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虎门炮台重建,放弃横档月台,横档台和水安台联成一台,为上横档炮台;原巩固台被改建为南北2个台,俗称南北台;在原不设防的下横档岛建设下横档炮台。

清光绪八年(1882年):下横档炮台建立。

清光绪十年(1884年)前后:用西洋炮改建虎门炮台,南沙街道部分在上横档岛、下横档岛、大角山三个地方集中修建西洋炮后炮台群。

抗日战争:炮台遭到破坏。

1982年2月:虎门炮台旧址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参观信息:

地点: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南沙街道南北台社区(上横档炮台、下横档炮台)、黄阁镇小虎村(大虎炮台)、南沙街道鹿颈村(蒲洲炮台)、南沙街道大角山(大角炮台)。

开放时间:通常为每日08:30-17:30(17:00停止入场),周一不对外开放。

门票价格:免费开放。

预约方式:无需预约,可直接前往参观。


遗址图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