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址介绍
沙路炮台公园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沙亭村马腰岗与兵岗,是一座集历史、文化、军事价值于一体的遗址公园。
炮台遗址:沙路炮台遗址现存9座欧式后膛炮池遗址,3处军事建筑遗迹。其中3座炮台遗址位于兵岗,6座炮台遗址位于马腰岗,炮台呈圆柱形,直径约4-6米,面向江面的墙体厚度超过1米。
军事遗迹:遗址内还有部分步道及排水系统遗迹清晰可辨。包括炮池、弹位、坑道等,完整展现了当年的军事防御布局。
展览馆舍:设有1、2号库房,展示相关考古文物及海防资料;4号库房展示广州海防历史和国防工作介绍;6号库房展示清朝时期和抗战时期沙路炮台的历史故事。
自然景观:遗址本体范围占地面积约21万平方米,分布在濒临珠江的马腰岗及兵岗上,形成一个倒“V”字形,与珠江水道相映成趣。
景点特色:
军事价值:沙路炮台是清朝两广总督张之洞为加强广州海防而修建的军事要塞,与长洲、鱼珠等炮台共同构成“五虎擒羊”之势,形成珠江航道上的重镇与隘口。
历史意义:它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如中法战争、抗日战争等,是研究近代军事战略科学的重要实物资料。
文化传承:如今,沙路炮台公园已成为集考古、研究、教育、休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于一体的多功能文化遗址公园。
游览必到:
1号、2号炮台:位于兵岗,是张之洞主持建造的沙路炮台中最后建成的两座,保存较好。
马腰岗3号炮池弹坑:这里留有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投下的弹坑,是那段历史的见证。
典故与历史:
沙路炮台始建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当时正值中法战争,为巩固海防、防止法国侵略军偷袭广州,时任两广总督张之洞主持修建。张之洞在扼守狮子洋进入省河要冲的长洲岛及珠江两岸,修建了长洲、沙路、鱼珠、牛山、平岗东山等五处要塞炮台。沙路炮台地处珠江南岸,与长洲、鱼珠、牛山、平岗东山炮台隔江相望,在珠江上形成“五虎擒羊”的态势,共同构成了广州海防的最后一道防线。
民国时期,沙路炮台曾作为黄埔军校驻训场地,部分学员在此学习与驻扎。1938年广州沦陷后,炮台遭日军炸毁。
游览价值:
沙路炮台公园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是研究近代军事战略和历史事件的实物资料。它承载着近代广州江防的历史记忆,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同时,它也是市民休闲观光、了解历史的好去处。
历史沿革
清光绪年间:1884年,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为加强广州海防,主持修建沙路炮台。它与长洲、鱼珠、牛山、平岗东山等炮台隔江相望,构成“五虎擒羊”之势,形成珠江航道上的重要防线。
民国时期:沙路炮台曾被用作黄埔军校的学员宿舍和军营。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广州沦陷后,沙路炮台被日军占领并炸毁,炮台被迫撤走驻兵。
新中国成立后:2004年,政府拨款清理炮池的淤泥杂草。2008年12月,沙路炮台被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14-2020年完成三期修缮工程,累计投入资金近900万元,修复6座炮台、2处建筑遗迹及相关道路设施。2019年4月,沙路炮台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化龙镇将沙路炮台打造为集考古、研究、教育、休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于一体的多功能文化遗址公园。
游览信息:
地点: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沙亭村北约坊兵岗。
开放时间:沙路炮台公园目前尚未有明确的官方开放时间,但遗址修缮后已对公众开放。
预约方式:无需预约,可直接前往参观。
遗址图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