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址介绍
广东咨议局旧址位于广州市越秀区中山三路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内,是一组中西合璧的建筑群,主体建筑为西方古罗马式议会建筑,坐北朝南,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见证了广东光复等重大事件。
建筑特点 :自南至北有大门(已毁)、石砌荷池拱桥、主楼、后座两层砖木结构的楼房(已毁)。主楼前圆后方,大厅屋顶为半球形,8 根大柱环列,空间开阔,有内外回廊,廊两层,1948 年在大厅入口处建 4 根罗马式大圆柱。
内含板块 :现为广州近代史博物馆,馆内设有多个展厅,如“广州近代历史陈列” 展厅,通过文物、图片、模型、场景模拟等形式,展示了广州从 1840 年鸦片战争到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的历史变迁。
景点特色 :作为学习和实践西方议会民主政治的场所,开启了近代议会民主的先声,见证了中国近代民主政治艰难产生和踉跄前行的曲折历程,同时融合了中西建筑风格,既有罗马式圆形建筑风格,又不乏中国园林建筑的小桥流水。
游览必到 :主楼前的石砌荷池拱桥以及气势轩昂的主楼大厅入口处的 4 根罗马式大圆柱,这些地方体现了建筑的中西合璧之美;馆内的“广州近代历史陈列” 展厅,能让人深入了解广州近代历史。
景点典故 :1911 年 4 月,“三・二九” 起义失败,牺牲的革命党人陈尸在咨议局前,后由革命党人潘达微殓葬于黄花岗。武昌起义后,广东各界在咨议局集会,庄严宣布广东脱离清政府独立,成立都督府。
历史背景 :清宣统元年,由日本留学生金蒲崇、金蒲芬捐建。清宣统二年,广东咨议局成立后作为议会办公地。1926 年 10 月至 1926 年 12 月,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设于此处,时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毛泽东在此办公,并创办《政治周报》。1958 年被辟为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2006 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游览价值 :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史、民主政治发展以及中西建筑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
历史沿革
1909 年,留日学生广东番禺人金蒲崇和金蒲芬等人捐资,在广州大东门外择地兴建了广东咨议局大楼。
1910 年,广东咨议局成立,第一任议长易学清,副议长丘逢甲、卢乃潼,咨议员陈炯明等 72 人,多属守旧派,咨议局成立至 1911 年 12 月 22 日结束,共存在两年两个月,提出并议决各项议案 127 件,包括法规、财政、经济、教育等方面,对广东发展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
1911 年 10 月武昌起义后,11 月 9 日,广东各界代表在咨议局开会,宣布广东脱离清政府独立,成立都督府。此后咨议局先后改为省议会和非常国会。
1921 年 5 月,孙中山在此宣誓就任非常大总统。
1925 年 10 月至 1927 年 1 月,这里是国民党中央党部所在地。毛泽东在这里代理中央宣传部部长和主办《政治周报》。1926 年召开的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三次全国劳动大会和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暨各省区代表联席会议等,均在这里举行。国民党政治讲习班、妇女运动讲习所和华侨讲习所先后在这里开办。国民党中央北迁武汉后,这里为国民党广东省党部所在地。
20 世纪 50 年代在这里筹建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1957 年叶剑英题书馆名。1959 年开馆。
1999 年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02 年 7 月 17 日,被列入第四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 年 5 月 25 日,被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参观信息:
地点 :广州市越秀区中山三路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内。
开放时间 :周二至周日 9:00-17:00(16:00 停止入场),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预约方式 :可关注“广州近代史博物馆” 公众号进行预约。
遗址图览